close

范蠡-陶朱公-在世財神爺

我們都有聽過「陶朱公」這個人物。但是普遍就是瞭解陶朱公「大兒子」「二兒子」的故事。我記得曾在我兒子的學校課本《中華文化選讀》中讀過。而其實,陶朱公也是一位財神爺。在一些特定行業,敬拜陶朱公范蠡。求財求運。

以下文章我將簡單介紹陶朱公范蠡,以及有記載的故事。而後面一點,就會提到陶朱公的成神之路。中國財神源遠流長,各種神仙故事令人嚮往。財神爺也是其中的豐富故事。乃因世人自古求財。

范蠡三聚財三散財

范蠡:第一次聚財散財

早在春秋時代,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相信你也相當熟悉。而范蠡,就是越王勾踐的重要功臣。對於勾踐盡忠輔佐,終成天下霸業。

在戰爭結束之後,越王勾踐封王,自然獎賞他以前一起奮鬥的部下。但是范蠡知道此人「可以共苦、不能同甘」因此拂袖而去。

記載上,有趣的是,范蠡臨行前,帶了「西施」相伴左右。沒錯,就是名滿天下的西施西子。西施的故事始源於范蠡,終身伴侶。

范蠡:第二次聚財散財

范蠡在帶著西施遊向遠方。這一次,范蠡在「齊國」落腳扎根,開始經營起小生意。憑藉著財神等級的商業眼光,很快地,范蠡又是富甲一方。此時民間已有財神爺的稱呼。但此時的范蠡,還未成神,也還不是我們世人熟悉的「陶朱公」

接下來,齊王久聞范蠡盛名,便邀請范蠡擔任「國相」以輔佐齊國對抗其餘五國。古人都有這種現象。所謂「大必親政」就是比如說,你經商很厲害,那麼一國之君,是會邀請你來擔任經濟部長的。各位看官勿少見多怪。總之,在三催四請下,范蠡還是覺得,上天不會給同個人莫大的福報,所謂「盛極必衰」因此,范蠡並未接下國相之位。反倒做出了流芳百世的驚人之舉。

范蠡拒絕為官,長嘆道:「居家則至千金,居官則至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。久受尊名,不祥」並且將自己多年累積下來的驚人財富,分送鄉里,將自己的財寶分送於人,而自己則又帶著西施,遠走他方。

這是范蠡的第二次聚財。

范蠡此時此刻,以為民眾稱為「財神」乃「在世財神」並非人死後才追封。做個比喻,很像我們台灣首富是郭台銘,我們就認為他是財神爺這樣。

范蠡:第三次聚財散財

范蠡迎來人生中第三次散財聚財。是他帶著驚世美妃西施,來到了「陶」這個地方。憑藉著財神的眼光,選擇在「陶」這個地方落腳扎根。開始重新進行他的生意。憑藉著財神等級的眼光操辦生意,很快地,「陶朱公」名揚天下。

我們歷史上讀到的「陶朱公」也是在此時成形。不是說陶朱公姓陶,名字叫朱公。這是貽笑天下的誤解。「陶」是地名,正是范蠡本人。往後別再搞錯意思了。

第三次聚財散財的故事比較複雜,也較世人熟悉。相信大家以前讀書時都讀過這則故事:「知子莫若父」

陶朱公《知子莫若父》

陶朱公在經營生意上,很快地又積累財富此為三聚財。此時他與西施的兒子們都長大成人。分別有大兒子與二兒子。大兒子長大過程是陪著范蠡一起刻苦經商,養成節儉有度的性格。而二兒子出生時,陶朱公已經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。家財萬萬貫,是故,二兒子好命,沒有窮苦過,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性格。

好景不常,二兒子去楚國遊玩時,酒意的影響下,不慎殺了一名楚國人。按照楚國律法,關押大牢,準備處以死刑。

這般惡耗傳至范蠡陶朱公耳中,陶朱公不免焦急,只是此時,大兒子卻跳出來,要求由他前往營救自己的弟弟。范蠡不同意,無奈大兒子突然舉劍,作勢自戕(自殺)並且叫道:「不讓我去便是不信任我,我便交出此命!」范蠡看著眼前護弟心切的大兒子,深深地嘆了一口氣。

范蠡給了大兒子許多黃金,作為解救弟弟的手段。並且千叮嚀萬囑咐:「你前往楚國,去找一位名作「莊生」的人。並且絕對不要忤逆他,一起聽莊生所言行事!」大兒子滿懷希望,潛入楚國。

依照父親范蠡給的地址,大兒子很快就尋訪到莊生這為人物。莊生當然知道范蠡之子前來拜訪的目的,便留下黃金,對大兒子說:「你回去吧,我來處理,保二兒子平安。」

大兒子在回程路上,越想越不對勁,認為莊生似乎沒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解決自己弟弟,再加上大兒子的性格,捨不得黃金!因此偷偷留在楚國,打探莊生虛實與動向。

莊生收下黃金之後,受人之託 忠人之事。便前往拜會楚王。心裡當然是為了解救范蠡二兒子這個目的,只是表面上對楚王說:「天有異相,降災楚國,若想平安,需啟大赦」

(大赦,赦免罪行較輕的罪犯。為古代王君時常選擇來為國家祈福積善的方式)

意思是說,天有異相,楚國可能將降臨災害,為了避免這個災害,楚王你可以進行赦免罪犯積功德,來換得舉國平安。

楚王一聽,那當然是划算,隨即風風火火地展開大赦,赦免最近關進大牢的罪犯,其中就包含了,沒錯,范蠡陶朱公的二兒子。莊生圓滿達成任務。本來事應至此落幕,但當然,潛伏在楚國大大兒子,也聽聞了楚王進行大赦,親弟弟獲釋的消息。他卻選擇,再去找莊生一趟。

性格影響命運

大兒子因為眼見自己的弟弟已被放出,並且認為莊生不過是向楚王進了言,引導楚王進行大赦,實在不應該拿走這麼多黃金。沒錯,刻苦節儉成性的大兒子,捨不得黃金!

他前往拜會莊生,為的是取回那些黃金!

莊生見到大兒子,很是震驚,畢竟薑是老的辣;卻也瞬間明白大兒子的來意。兩人相見,大兒子虛情假意地說來向莊生辭行,莊生也吩咐下人將黃金歸還給大兒子。

大兒子心裡美滋滋地想:「我如今辦成了二兒子這件事情,拯救了弟弟的性命,並且不費家裡一分一毫黃金,父親得知該有多高興!」懷著黃金啟程返家。

莊生在大兒子離去後,越想越不是滋味。認為范家人仗著有錢吩咐人辦事,事成之後卻連報酬也不願意給,一定要給范家人一個教訓!莊生進宮,面見楚王。

「世人都說,楚王您大赦天下,都是為了解救陶朱公的二兒子,而不是真心為民消災解厄。」

楚王一聽,當下盛怒不已!當即命人找出尚未離開楚國國境內的二兒子,抓回來,殺掉!以立信於世人!

二兒子被殺,大兒子手拿黃金不知所措,消息傳到范蠡耳裡,眾人皆震驚,明明已被大赦,為何又單獨被抓回殺掉?

只有范蠡一臉淡然;似乎早就知道此結果。

范蠡說:「大兒子刻苦勤儉,需要花錢打點事情時放不開手腳。那時,大兒子執意出發,我便得知,只有等二兒子噩耗傳來此種結果,明明已叫大兒子去找莊生打點,無奈還是發生了。再多黃金也都換不回二兒子的性命了。」

這就是「知子莫若父」這句諺語的由來。

 

陶朱公典故教訓

我們世人能從陶朱公范蠡的故事中至少得到兩點教訓:

  1. 該給別人賺的要給別人賺
  2. 該花錢打點時切莫捨不得

該給別人賺的要給別人賺。

人家拿錢辦事,自然希望得到酬勞。而去苛扣人家應得的報酬,輕則惹人嫌棄,重則招致災禍。

對比台灣,新聞上很多報導,很多老闆苛扣員工薪資,或是無故欠薪。輕則上新聞,影響公司觀感,認為是無良企業。重則台南都曾發生,員工受不過氣,持刀尋仇,砍死老闆的重大刑案。你說被砍死的老闆後不後悔?

所以該給別人賺的錢,就要給別人賺。別人拿錢,受人之託 忠人之事。自然把事情辦好。不需要去苛扣人家報酬。

該花錢打點時切莫捨不得!

人生在世,或多或少都會遇上一些難關。會有需要花錢有求於人的時候。當你遇到困難時,有人手上有資源可以為你打點,擺平難關,切莫不要像大兒子一樣;捨不得黃金。

像打官司,就不要去跟律師殺價。律師要是心裡不舒服,捅你一刀的機會太多了。我就曾有朋友花錢打官司,去給律師殺價。律師不同意,我朋友就找了便宜的律師,結果便宜的律師搞不定這個土地開發的糾紛,搞得我朋友被罰了很多錢。相比當初的大律師的費用,可謂小巫見大巫。朋友也說,早知道就應該花大錢請當初人家介紹的大律師,也不至於官司敗訴,賠好幾百萬元。

該花錢打點時切莫捨不得!這是尊重專業的行為。人家賺你這個錢也不容易,可能要累積很久很久才有本事接你這個案子。所以基於尊重專業,該花錢就花吧!以免因小失大!

陶朱公-聚寶盆

在范蠡三聚財三散財之後,還留有一個傳說。那就是「聚寶盆」。

相傳失去二兒子之後,范蠡看破世間財富與紅塵,便拉了兩車黃金,請工匠打造世界絕美的「聚寶天下」而後將自己一生經商所尋寶物與處世態度「外圓內方」皆放於此聚寶天下內,而後成仙。從此不問人間世事,正式成神!

外圓內方的銅錢

故,世人所言之「聚寶盆」的原始祖先,就是大名鼎鼎的儒商陶朱公范蠡。而聚寶盆的思想外圓內方,也被後來崛起的秦始皇參考,鑄造出了「外圓內方」的銅錢。奠定下從秦朝使用至清朝的銅錢原型。

銀錢行業財神爺

也因為陶朱公外圓內方的思想被鑄造為貨幣之母外圓內方,所以後代的銀錢行業:銀行、銀樓、證券、股票、壽險業者等,凡是與「銀錢」有關的行業,都將陶朱公范蠡視為財神爺,敬拜直到今日。

我知道有些「高利貸」「地下錢莊」拜的財神不同,不過這與行業特性有關。在此不多說明,改日另開新的文章解釋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ariathewindm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